举一反三
与一般主题乐园并不同的是,迪士尼更多的是一种场景的代入与文化的体验;同时,它也是电影衍生品。这样的主题公园,在中国未来能否产生类似的“本土”产品?
中国人讲究66大顺,西方观点认为,666是魔鬼的数字,而商业运营则讲究理性,早一天赚钱总是好的,不能推迟太多。或许正因为如此,中西结合,理性与好彩头都能兼顾的6月16日,就成为上海迪士尼开张的好日子。
从试运营开始,就有不少声音说迪士尼太贵了。其实,作为富裕地区的华东,特别是上海,本来物价就相对高一些。而且,旅游本身即是花钱的一件事。这两个因素叠加之后,对很多中国人,特别是物价低的地区的人来说,迪士尼的确不便宜。可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趋之若鹜。置身迪士尼,看着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迪士尼的成功,在中国能否复制?
相比迪士尼,国内很多主题公园,开始热闹一时,但往往不能坚持长久。
有这种差异,迪士尼所提供的优秀体验是重要原因——硬件投入、园区建设,这些明面上的成本无需多说,服务人员的服务也非常到位:挂在脸上的微笑、主动向游人打招呼、随时服务的准备,都堪称一流。此外,项目设置的精致程度也真让人感喟良久。
在迪士尼游玩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城堡里有这样一个项目:服务人员向3-12岁的小女孩提供公主体验,包括梳头化妆打扮,合影等。这样的项目,小女孩当然是拒绝不了的,家长只有心甘情愿地掏钱包。公主体验分为不同档次,价格不同,最低的大概也得999块。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在迪士尼这个孩子们进入梦幻世界的地方,这个项目显然不可能有这么高的价格,家长也不会那么容易掏钱。
迪士尼持久不衰,更重要的原因是来源于文化的魅力。迪士尼的项目,刺激性并不强,主要还是针对小孩子的,比如,迪士尼中速度最快、最刺激的Tron,乘坐者也不会有头朝下的姿态。但是,Tron能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大型电动玩具的刺激,更重要的是,Tron的造型是著名的电影《创:战纪》中的形象。
与一般主题乐园并不同的是,迪士尼更多的是一种场景的代入与文化的体验,特别是丰厚的动画形象资源。从米老鼠、唐老鸭,到白雪公主与小飞侠,再到最新收购的星球大战与美国队长等形象,迪士尼伴随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成长。这种文化的积淀会直接影响、刺激消费行为。比如魔兽,首日票房2.5亿元,上映第五天票房破10亿元,这种魔力显然不仅仅来自于电影本身,而是知名网游《魔兽世界》长达十年的沉淀。相比《魔兽》,星球大战之《原力觉醒》,其实是比魔兽更大的超级IP,但由于在中国缺乏沉淀,票房在美国大获全胜,但在中国却很惨淡。
我们必须看到,文化也能调动人的情绪。在星球大战上映的时候,有美国父亲带着儿子彻夜排队,他说,我希望我儿子能体验到我小时候的那种兴奋感觉。显然,文化沉淀赋予了看电影一种新的意义。与此相似的是迪士尼乐园中的花车巡游。被很多攻略所强烈推荐的花车巡游,其实不过就是一群人,装扮成各种电视、电影中的形象,边走边跳舞,没有高科技,也不刺激,但就是充满欢声笑语。人们,特别是小孩子非常喜欢。对大家来说,迪士尼像一个节日狂欢,让人体验到欢乐,情感得以释放,这种欢乐的氛围,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欠缺的。
某种程度上,迪士尼就是一个大的电影衍生产品。在国外,衍生产品,从来都是电影收入的重头戏。电影衍生品包含形象授权、玩具、服装、饰品、游戏、图书甚至主题公园。在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与非票房收入,比重约为3∶7,在非票房收入中,衍生品又占据相当比重。比如,三部《星球大战》的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而其电影衍生品收入高达45亿美元;电影《冰雪奇缘》,片中爱莎公主穿的裙子销售额一年就高达4.5亿美元,其衍生品所创造的产值已远超该片在北美地区的票房收入。
此次魔兽电影的电影衍生商品总共有100多个不同品类,在上映前,衍生品销售就超过了1个亿,其中“国王莱恩之剑”高达2500元。所以,从电影衍生产品的本质来看,就不难理解迪士尼经久不衰的魅力。相比之下,中国的游乐园主要还是在知识产权的积累上缺乏支撑。对于这个局面,开发中国电影自己的电影衍生产品,当然是重要的,不过,这不仅需要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外部环境,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对于主题游乐园而言,错位竞争,是一个更现实的办法。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