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空模型网

模型玩具,舰船模型,飞模型机,坦克AFV,车辆模型。

孩子要跟爸爸摔跤的时候,请千万不要拒绝。如果你

孩子要跟爸爸摔跤的时候,请千万不要拒绝。如果你

28 6月, 2016

关注,和 贝贝妈一起成长!

贝贝妈对你说

获取更多资源和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阅读陪伴成长”(ID:ziranyangyu)

Hi~~我是贝贝妈妈,育儿路上我们携手同行,一起成长。

作者|毕家妈妈立夏亲子作家《跟着直觉做妈妈》、《毕家妈妈育儿经》作者

主张自然、理性的育儿观

正文如下:

哥哥新买了一个蚂蚁培养罐,下楼去抓蚂蚁,一会儿回来,说没有。我估计是冬天太冷了,蚂蚁都蹲窝里,就建议他弄点糖水下去灌到蚂蚁洞里。

一会儿儿子回来,说还是没有。先生这时说了一句:“大概是杀虫剂把蚂蚁都杀死了。”

所以在我的楼下,有一座没有蚂蚁的花园。

除了昆虫之外,我们的下一代还错过了什么?一

部叫做《男孩们回来了》的澳大利亚影片曾引起广泛的关注,因为其中“公布”了一种养孩子的“粗野”方式:剧中的男人在妻子去世之后独自抚养5岁的儿子,他跟儿子在家里疯狂追逐,用气球打水仗,在卧室里用枕头对战,捉迷藏的时候抓住了孩子一把压在身下,“厮打”一番……这是典型的“rough play”,中文可以翻译成“粗野的玩耍”。粗野的玩耍,正是我们的孩子被剥夺的东西。

粗野的玩耍,有时可以让“参战”双方都气喘吁吁甚至摆出凶神恶煞的样子来,看上去是打架,但跟打架却不是一回事。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约翰斯对此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他的结论是,当两个孩子为了争夺一个玩具打起来,那是打架,带有敌意和攻击性;如果两个孩子是在合作玩一个游戏,哪怕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推翻压倒了,那也是玩耍,是粗野的游戏。玩闹的话,孩子常常面带微笑,并且一而再再二三地要重复游戏,如果是打架的话,其中一个孩子则会选择远离打人的一方。

有一个很简单的分辨方式:游戏性质的粗野打闹可以在玩上十多二十分钟后,每个人仍然是朋友,而打架,3分钟就结束了,各方都气呼呼或者哭哭啼啼地走人。

在前工业时代,玩具少,娱乐方式简单,孩子之间,亲子之间的玩耍嬉戏很重要。居住环境往往也适合奔跑打闹。粗野玩耍被视为理所当然。现在,物质极大丰富,孩子可以有层出不穷的玩具来满足自己的探索愿望和刺激要求,同时监管人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当然是好的,但同时带来的是限制和管理。粗野玩耍首当其冲被“管理”。

哥哥和他的朋友在小区里玩,兴高采烈地各人坐在自己的滑板上对滑过去碰撞。孩子们都穿得很厚,彼此撞翻之后狂笑一阵接着再来。我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小心碰了头,小心地上有坑,小心你把裤子蹭烂了……如果不是冷静下来,想到几天来哥哥和他的朋友在我不在场的时候都是这样玩的,也没出什么大问题,我一定会对这个游戏下禁令。

我们都害怕不能控制的局面和不能预测的结果。局面有时也许会失控,但结果是确定的:千万年来,孩子就这样长大了。

粗野玩耍是生物进化的需要

根据100年前的德国学者格鲁斯的“游戏期”理论,一些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而人类的后代在能够独立求生之前,则有一个“不成熟期”。在这个漫长的不成熟期中,孩子们通过游戏来帮助自己适应。格鲁斯认为,“幼年时代是为游戏而生存的。动物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它们年幼的缘故,它们之所以有幼年期,是因为它们必须要游戏。…鉴于未来的生活任务,它们必须这样做,才能用个人经验来补充与生俱来的不完善的机制。”也许有人会说,我们现在是文明社会,我们用语言和其他文明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小孩子不必像小狮子学习捕猎那样“苦练”摸爬滚打撕咬抓扑。确实,我们主张文明竞争,但能够保留和培养一点点野性,也未必是坏事,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以文明方式竞争。

吉姆?法伦,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神经生物学教授,对“精神病态杀手”的大脑进行了十多年的研究,他认为暴力是人类在自然进化过程中演化出来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能力,是我们动物性的一部分,即使是现在,有法律和警察,但也仍然有人可能闯进你的家,威胁你和家人的安全,因此,一些保留的野性和“暴力能力”对延续个体生命其实是有意义的。

粗野玩耍是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据加拿大莱斯布里奇大学的学者塞尔吉奥?佩里斯和维维安?佩里斯的研究,没有跟其他老鼠玩过的老鼠,成熟后搞不清楚社会等级,总是不断地去顶撞占统治地位的公鼠,给自己带来麻烦。他们发现打闹游戏刺激在大脑中负责社交区分和决策的领域里一种化学生长因子的产生。

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一套自己的表达和符号系统。孩子要进入社会,跟他人融洽相处,了解我们的文化,就需要掌握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光是口头和书面语言,还有最基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们彼此沟通,学习这些最基本的交流符号。粗野打闹游戏可以帮助孩子练习识别交际过程中对方的真实意图:弟弟推哥哥一把,哥哥恼怒地回头,本来要发脾气,看见弟弟坏笑的表情,立刻领悟到弟弟是在逗他玩,于是哥哥放下手里的书,伸出舌头,做出一副妖怪的样子去追弟弟……

人类学家贝特森在他的游戏理论中指出游戏中的许多动作,如果发生在实际生活中,会带来严重后果,但因为是在游戏中,所以就被轻而易举地原谅了。孩子在游戏中反复演练,犯错,最后学会如何跟其他人进行有意义的沟通的能力,而在成人后,得以适应社会。在粗野玩耍中,孩子也学会游戏规则,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孩子在游戏中了解自己的能力,了解他人的能力,知道多大的动作会弄痛自己,如何避免被弄痛。懂得同伴之间的轻微碰撞是否值得告状,这些不是语言能够传授的。喜欢打闹的孩子一般不太爱告状,一方面可能因为在集中精力发展体力的时候,这些孩子的语言能力没有相应地跟上,另一方面,也往往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游戏,对方不是故意要伤害自己,不值得告状引得游戏被叫停,同时面临失去伙伴信任的危险。

粗野玩耍是体格发展的需要孩子疯玩当然有时可能会有危险。但跟成人相比,儿童期的危险往往是具有挽回性质的。有人把游戏称之为动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实验性对话”。“实验性”的意思之一就是孩子的游戏是“覆水可收”的,“在很大程度上,游戏行为是可以取消的而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不必冒险。所以游戏为把熟悉的行为用于新的环境或在熟悉的环境中尝试新的行为提供了安全的,不必冒险的条件。”(《儿童游戏通论》,刘焱)

一点点刮破皮或青淤,都是宝贵的经验。

粗野玩耍一般发生在3岁之后的孩子身上。此时孩子发现自己体能大增,可以跳可以跑,而且还跑得很快,跳得很高。他们兴奋地要尝试各种底线。他们最喜欢跟人比谁的力量大,谁跑得快。孩子的灵活性,平衡性,速度,矫健的身手,不是在上学之后每次开运动会的时候练出来的,就是此时玩出来的。

粗野玩耍也可以为孩子旺盛的精力寻找一个宣泄口。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孩子闹,那么,试试看让他跟朋友尽兴地“闹”一把,只要不伤人,不要阻止他们。可以是可乐瓶子给他们踢,可以是枕头让他们互相拍打,可以是追逐,玩过之后,你会觉得家里特别安静。因为即使是小朋友,也精力有限。很多被视为多动的孩子,其实需要的不过是多一点的体力发泄。

富裕到可以让人不考虑其他因素的男人毕竟是稀有的,大多数男子仍然需要靠个性、才华和体格吸引女性。有活力有生命力的男人,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讲,往往更吸引女人与之组成家庭。你自已愿意嫁一个弱不禁风一推就倒的男人吗?女人都梦想一个宽阔的肩膀可以依靠,那么,就从自己的儿子开始培养吧。

如何掌控局面?

孩子们跟先生打闹的时候,我就会去书房,自己上网看朋友去,绝不参与或旁观,因为我看在眼里一定会担心,同时也不想让玩得高兴的孩子看到旁边的妈妈忧心忡忡而觉得不爽。我这样说,意思不是孩子打闹的时候,大人不要监控,相反,一定要监控,必要的时候还要出面阻止。

比如5岁的孩子跟3岁的孩子玩摔跤,5岁的孩子可想不到3岁的小朋友跟自己有多少差别,绝不会手下留情,还有小朋友们玩得太“高”,“反目为仇”的时候。但是,在干预之前,大人先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操心的性价比,尽量少“看”,少干涉。

为了让孩子可以安全,顺利地粗野玩耍,你可以先告诉孩子,跟大人玩和跟同伴玩不是一回事。爸爸或叔叔可能反过来挑战孩子:来啊,来啊,试试使劲打我的肚皮。然后同时憋住气,用硬邦邦的肚皮把孩子的小拳头顶回去。但孩子却千万不能拿这个在小朋友身上试验。如果幼儿园老师反对打闹,那么告诉孩子:在幼儿园不玩摔跤游戏。幼儿园里人很多,我们不要把别的小朋友弄痛了或者吓坏了。同时跟幼儿园老师通通气,统一一下口径,这样,孩子会理解这样玩在某些场合是不被允许的,但不是完全禁止的。游戏开始之前,先告诉孩子:说“停”就停。

我们家还有几个规矩:不能打人,踢人(哥哥在学跆拳道,连先生都不想去试试他的“功力”),咬人,抓人,掐人,或在别人身体上踩跳。玩到高兴的时候,孩子的动物本能上来,打不赢的话,什么手段都可能使出来,预警一下,多来几次,自然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可以,什么是不可以的。孩子玩得太兴奋,有违规的时候,说停,然后建议大家休息一下,喝点水,冷静一下。

母亲往往不喜欢粗野玩耍,但这确实是孩子喜欢的事情。让他们做吧。孩子要跟爸爸摔跤的时候,请千万不要拒绝。如果你自己是个文弱书生,现在就是培养你儿子不文弱的机会。找一个适合摔跤的地方,比如卧室里的大床或公园里的草地,订好规矩,上吧。

就假想你是大狮子,你的儿子或女儿是小狮子,你在教他/她学习如何捕食。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都有过这样的阶段——不爱走“寻常路”,任何大路以外的地方有可能成为我们探险的好地方。让宝贝儿好好玩耍,我们便要放开胆,放下心。

© 特别声明: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贝贝妈个人微信号beibeishuwu

敬请关注贝贝妈的微信公众账号“阅读陪伴成长”ID:ziranyangyu“ 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坚持亲子阅读八年,和儿子一起读了几千本中英文书。这是关于一个9岁男孩贝贝的成长经历,记录了他成长中的点点滴滴。贝贝不是神童,甚至很普通。他性格外向,开朗活泼,头脑灵活,思维跳跃。他淘气爱玩儿,粗心大意丢三落四。这是贝贝和贝贝妈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生活片段。期待家有男孩的您,一起为他们喝彩!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